竹晴园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一百一十三集:桓温北伐,历代风云五千年,竹晴园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桓温北伐:壮志未酬与南北对峙的延续
东晋自衣冠南渡后,虽在建康重建晋廷,但北方广袤领土沦陷于诸多胡人政权之手。中原大地,前秦、前燕等势力割据一方,与东晋形成长期对峙。东晋内部,门阀士族势力盘根错节,朝政在士族间相互制衡与纷争中艰难运转。然而,这样的局势下,一位颇具野心与才能的将领逐渐崭露头角,他便是桓温。
桓温出身于龙亢桓氏,家族在东晋朝堂本就有一定根基。早年,桓温凭借自身的果敢与谋略,在东晋朝堂及军事领域步步攀升。永和元年(公元345 年),桓温出任荆州刺史,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军事大权,这成为他日后一系列军事行动的重要资本。在荆州,桓温积极扩充军备,训练士卒,为北伐积蓄力量。同时,他密切关注着北方局势的变化,寻找着北伐的最佳时机。
二、首伐前秦,剑指霸上
前秦由氐族苻健所建,定都长安。在苻健及其子苻生统治时期,前秦内部虽有权力更迭与政治动荡,但凭借关中地区的富饶与战略地位,依然维持着较强的军事力量。永和十年(公元354 年),桓温认为北伐前秦的时机已到,遂亲率四万大军,从江陵出发,踏上北伐征程。
此次北伐,桓温选择了一条颇具冒险性的进军路线。他率军沿汉水而上,直逼武关,同时派水军入黄河,水陆并进,试图打前秦一个措手不及。前秦方面,苻生得知东晋大军来袭,匆忙调兵遣将进行抵御。
桓温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,接连攻克上洛、青泥等重要关隘,前秦军队节节败退。晋军士气高昂,很快便推进至灞上,距离长安仅一步之遥。长安城内人心惶惶,苻生甚至一度打算放弃长安,向西逃窜。
然而,此时的桓温却做出了一个令众人不解的决定。到达灞上后,他并未立即攻城,而是选择了按兵不动。原来,桓温希望能够利用关中地区汉族百姓对东晋的向心力,不战而屈人之兵,让前秦政权内部发生动摇,从而不费一兵一卒拿下长安。同时,他也在等待前秦方面主动投降,以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。
但这一决策却给了前秦喘息的机会。苻生在稳住阵脚后,迅速组织兵力,坚守长安,并对周边地区的粮食进行坚壁清野。此时,桓温军队的后勤补给问题逐渐凸显出来。由于深入敌境,且前秦破坏了周边的粮食储备,晋军的粮草供应变得愈发困难。而原本期望响应东晋的关中百姓,因桓温未能及时攻城,也逐渐丧失信心,不敢贸然相助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桓温军队的粮食即将告罄。无奈之下,桓温只得下令撤军。前秦军队见状,趁机追击,晋军损失惨重。第一次北伐,桓温虽一度兵临霸上,却因决策失误和粮草问题功亏一篑。
三、再讨前燕,兵临枋头
桓温第一次北伐失败后,并未放弃北伐的念头。他深知,只有通过北伐建立赫赫战功,才能在东晋朝堂巩固自己的地位,实现更大的政治抱负。而此时,北方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。前燕在慕容儁、慕容恪等统治者的治理下,势力逐渐壮大,成为东晋在北方的又一强劲对手。
太和四年(公元369 年),桓温经过数年的准备,再次发动北伐,此次的目标便是前燕。他率领五万步骑,从姑孰出发,一路北上。此次北伐,桓温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,在后勤补给方面做了更为周密的安排。他命人开凿了三百里的运河,使军粮能够通过水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。
晋军先是顺利攻克了兖州等地,前燕军队抵挡不住,节节败退。慕容儁急忙向前秦求救,并承诺割让虎牢以西之地。前秦苻坚权衡利弊后,决定出兵相助前燕,共同抵御东晋。
桓温的军队继续推进,很快便抵达枋头。枋头地处战略要冲,一旦被晋军占领,前燕的都城邺城将直接暴露在晋军的攻击范围之下。前燕国内一片恐慌,慕容儁甚至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