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八章
前方到达天津站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四十八章,大明镇国公: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,前方到达天津站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李武与朱棣战败之事,即便今日,朱高炽仍难以置信。然而,李武亲口所托,岂能有假?
“另有一事。”朱高炽满脸倦意,抬头环视百官,强压内心的不安,“圣上与国师战败之事,绝不可泄露半点风声。如今局势动荡,此消息若传出,定会引发不必要的**。”
“谨遵圣命!”百官齐声应答,语气坚决。然而,他们心中所想是否如此坚定,却无人可知。朱高炽扫视众人,心中满是无奈。此事若公开,后果不堪设想,可他别无选择。
“退朝吧。”朱高炽遣散群臣,径直返回王府,找到徐妙云。
“母后。”朱高炽恭敬行礼。徐妙云神色凝重,似已知晓些许内情。
“高炽,近来为何溃兵不断?你父皇那边究竟出了何事?”她急切追问。
朱高炽沉痛道:“父皇与国师遇险……”随后详述李武所述。徐妙云听罢,几乎晕厥,喃喃道:“怎会至此?”
朱高炽低声安慰道:“此事我也难以接受,但李先生言之凿凿,只盼尽快调江南兵力增援山海关,救回父皇与李先生。”
徐妙云原本一脸混乱的表情突然变得微妙起来,“刚才那些事,都是李先生告诉你的?”
朱高炽点头,疑惑道:“有哪里不对吗?”
“嗯……没什么。”徐妙云轻轻摇头,但内心已察觉到一丝异样。
朱高炽提到,李武因伤无法施展法术。若如此,如何能让北京城中的分身持续存在并受控?这个疑问看似简单,实则复杂,可能的答案千头万绪,比如分身可能是提前施好的术法,操控不等于重新施法。
然而,当徐妙云意识到事情可能出错时,更多的疑点随之浮现。例如,朱棣一向谨慎,即使大胜李景隆,也未曾懈怠。如今面对更狡猾的敌人,怎能如此轻率?
徐妙云深知朱棣的性格,一旦察觉第一个疑点,便接**现更多不合理之处……
“母后,您怎么了?可是身子不舒服?”朱高炽见徐妙云神情恍惚,担忧地问。
徐妙云回过神来,嘴角含笑安抚道:“炽儿,此事恐怕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。”
朱高炽愣住了,“母后此言何意?”
徐妙云反问道:“你觉得你父皇会轻易犯错吗?”
朱高炽眼中闪过光芒,“母后是说,父皇并未战败?”说到此处,他又皱眉,“可若没败,李先生为何要骗我?”
“因为你年轻啊。”
徐妙云一针见血,直指关键。但朱高炽仍是一头雾水。
“这与我的年纪有何关联?”
徐妙云轻声一笑,“你不必多想,只需记住一件事——假装你父皇他们战败了,在朝堂上表现出忧虑,切勿露出破绽。”说完,她起身,“我去李先生府上一趟。”留下朱高炽满心疑惑。
---
“李先生在骗我……也就是说,他们其实并未战败?”
徐妙云离去后,朱高炽才恍然大悟。
与此同时,北京城内风云变幻……
朱高炽虽严令禁止消息外泄,但在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刻意推动下,消息仍迅速传播,如风暴般席卷整个大明。
短短数日,本已趋于平稳的局面再度陷入混乱。
北京的酒楼里,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四处流传。聚谈的文人们无不紧张地议论时局。
“北方草原之事,诸君可知?”
“如此大事怎能不知?听说皇上与国师战败了,三十万大军加上国师,怎会落败?”
“据说是轻敌,首战告捷后设宴庆祝,被敌人趁机偷袭。”
“唉!真蠢,骄兵必败乃兵家大忌!”
“依我对皇上的了解,断不会出此失误。八成是那妖道小看了草原之人,夸口自己一人可杀尽敌军。”
“有理,我也这么认为。可见此人根本不通兵法。”
“他只会些法术,让他任国师,实为国家之祸!”
“太祖此举实在失策!”
此类言论常在茶馆酒楼中响起。消息本身并无实际意义,毕竟对李武的批评早已屡见不鲜。但最令人在意的是另一则传闻:建文帝朱允炆并未去世,现藏身江南。北京局势波诡云谲之际,数日前江南广州地区,沿海某城中,一位年轻僧人正焦急地用早餐。
“北京有无新消息传来?”
僧人转头急切问道。身旁侍卫略显尴尬地摇头回答:“回禀陛下,暂无消息,不过……”
“不过什么?”僧人追问。
侍卫兴奋地说:“属下已派人与昔日忠臣暗中联络,不少人都愿追随陛下。若陛下公开身份,必能号召天下,迅速集结数万大军。”
僧人听罢此言,面色稍霁。
“若非如此,我也算未失民心。”
侍卫忙附和道:“陛下施行仁政,天下谁人不归附?”
“再者,那妖道与朱棣妄图新政,不知体恤百姓,如今四方百姓皆盼陛下归来稳定局势。”
这位被称为皇帝的僧人正是建文帝朱允炆。自上次在茶楼听到书生议论后,他便暂搁出海计划,在此滨海之城潜伏,窥探朱棣动静。至此已逾半月。
近日,其手下悄然联络了不少旧臣。若他们愿意,顷刻便可掌控此城,集结数万精锐。对朱允炆而言,这无疑是绝佳契机。
然而侍卫一番言语并未让朱允炆展颜,他眉宇间依旧凝重。
“不过是以卵击石罢了。纵有数十万大军,尚且难敌朱棣,如今区区数万又谈何为胜?”
侍卫劝道:“我方虽势单力薄,但天下文士皆支持陛下。陛下一旦举事,必能一呼百应。况且南京城内诸多官员亦效忠于您。只需公开身份,无需武力,便可收复南京,进而席卷江南。”
“唉,朱棣在江南驻扎二十万大军,哪有这般轻巧之事?”
朱允炆依旧愁绪满怀。
恰在此时,一人急匆匆闯入,面露喜色。
“陛下,有天大的喜讯!”
朱允炆一惊,急问:“何事?”
来人道:“刚接到从北京传来的情报,说朱棣北伐因轻敌致败,困于草原,那妖道也负伤不能施法。”
此言一出,朱允炆愕然。
“朱棣竟败了?这……这怎可能?他麾下三十万精兵,而李武重伤?他神通广大,怎会落败?”
送信人连忙解释:“据说初战告捷后,朱棣大摆庆功宴,醉卧沙场,终遭敌方偷袭。混战之际,李武中箭,最终溃不成军。”
朱棣兵败的消息,朱允炆实在难以置信。无论朱棣还是李武,败局之惨烈超乎想象。
“消息确实无误?”朱允炆目光微凝。
传信人郑重点头:“千真万确,是朱高炽亲口所言,近日更有败军陆续返回。”
听到此言,朱允炆心神动摇。局势竟成这般模样,出乎他意料之外。
然而事实看似荒诞,却似有凭据。
毕竟由朱高炽亲口宣布,岂能作伪?
经历诸多波折后,朱允炆愈发警惕。即便得知详情,仍忧心忡忡。
他沉吟道:“若此为圈套,该如何是好?”
传信人补充道:“另有隐情,近日驻守南京的军队突然调动,约十五万兵力北上,似为增援朱棣。”
“南京守军已行动,此事当属实无疑。”
朱允炆低声自语,眉宇间浮现笑意。
身旁侍卫振奋拱手:“陛下,良机已至!”
“此刻朱棣困于草原,难以回返,南京兵力又大部北调,若此时发兵,必能势如破竹,拿下江南。”
“掌控长江以南,便可与朱棣抗衡。”
朱允炆深思熟虑,权衡利弊。
虽存风险,但眼下朱棣、李武均被困,大明主力尽失,江南士族也全力支持。
若错失良机,待朱棣缓过劲来,再难觅此机遇。
思虑片刻,朱允炆毅然颔首:“朱棣逆贼祸乱朝纲,朕决意兴兵讨伐!望诸位鼎力相助!”
至此,“我”再次化为“朕”。
朱允炆决心坚定,誓要夺回失去的江山。“臣等愿效死命,万死不辞!”
两位侍卫神情肃穆,躬身拱手,单膝跪地。
“好!复国之后,必厚待诸位!”
朱允炆亦感激动容。
随后挥了挥手,示意二人起身。
接着在屋内来回踱步,神情严肃地问道:
“眼下,朕还能调动多少兵力?”
侍卫沉吟片刻答道:“大约五万之众,皆是之前对陛下忠心的旧部。”
朱允炆听后,忧虑地说:“虽然江南抽调了十五万军队,但各地仍有守军留存,合计起来应该远超五万。即便如此,这五万人想要攻城掠地,怕是也十分艰难,特别是面对大城,如何能攻得下?”
五万人起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