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比乌斯光环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07章 自治公约与三块顽石,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,莫比乌斯光环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云南虹溪王宅门前,者黑嫫走了。而香港九龙寨城夯土墙围起的城寨,像一口巨大的坩埚,在夏末的空气里持续沸腾。三百二十户人家,近千口人,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秩序与一种同样前所未有的压力紧紧箍在一起。那场驱逐林文谦的雷霆风暴留下的寒意尚未散尽,陈掌柜和刘老师主导制定的《城寨自治暂行公约》便如同一张巨大的、带着细密网格的铁网,兜头罩了下来。

九龙寨城的祠堂前挂起了红布横幅——“自治公约,同心共守”。陈启沅站在香案前,手里攥着油印的《城寨自治公约》(刘辉连夜刻的蜡版),声音比往日更亮:“从今日起,咱寨子有‘三必须’:娃要上学,老弱要管,卫生要讲!”

人群里,阿芳攥着纺锤的手微微发抖。她的小女儿阿玲今年7岁,昨天还蹲在门口玩泥巴,今早被阿珍拽着去学堂——那是用原清军祠堂改的,墙上贴着“天地玄黄”的描红纸,刘辉正拿着铜戒尺教孩子们念“人之初”。

“阿玲哭着不肯走,”阿芳小声对旁边的秀婆说,“她说‘阿娘,我要跟你学织网’。”

秀婆拍了拍她的肩:“忍忍吧,刘先生说这学堂能识字,将来娃能当先生、当账房,总比跟我学织网强。”

祠堂西侧的空地上,新搭了两间竹棚——一间是“育婴堂”,一间是“老病所”。育婴堂里,阿珍的婆婆正给三个月大的小宝喂米糊,竹篮里摆着刘辉从香港红十字会要来的奶粉罐;老病所里,65岁的李伯(首批20户的泥瓦匠)裹着旧棉被,阿强(铁匠组把头)每天给他熬两次药。

“李伯,喝药!”阿强端着药碗凑过去,“刘先生说这药能治您的老寒腿。”

李伯皱着眉:“苦得很!俺宁可疼着。”

“您老要是疼死了,谁教阿强打铁?”阿强把药碗往他手里一塞,“再说了,公仓的米够您吃,药钱从您工分里扣——您上个月打了三把铁犁,工分够抵十副药!”

李伯哼了一声,到底把药喝了。

寨子东头的老榕树下,消毒队的阿珍正带着五个妇女喷药水。她们戴着手套,拎着铜壶,见着人就喊:“把铺盖卷儿摊开!”、“竹篮里的米倒出来!”、“猫崽子别跑,等喷完药再抱回来!”

“阿珍姐,这药水味儿熏得人头疼!”阿秀抱着小美路过,小女儿直揉眼睛。

“忍着!”阿珍把喷壶举得老高,“刘先生说霍乱杆菌藏在老鼠洞、蟑螂屎里,不喷干净,咱寨子得死一半人!”她指了指墙角的死老鼠,“昨儿在后院挖出来的,肚子里全是病菌!”

公约的核心条款,带着不容置疑的强制力:

学堂令:七岁至十二岁孩童,无论男女,每日辰时(上午七点)至申时(下午三点),必须进入寨内新设的免费学堂。刘老师亲自编撰蒙学课本,教授识字、算数及基础匠作图谱辨识。违者,其父母将受重罚,直至驱逐。

抚幼赡老令:六岁及以下孩童、六十岁以上老人、伤病无法自理者,白日里必须送至寨子中央新搭的“安养棚”,由居民代表会议推选出的八名细心妇人统一看护照料,管两餐饭食。费用由公中支出。

防疫卫生令: 所有住户,必须无条件使用寨子统一发放、气味刺鼻的“消毒药水”和生石灰。每三日一次,由各户轮流派出壮丁,在专人(一个曾在广州博济医院做过杂役的跛脚汉子老吴)监督下,对自家屋舍内外、所有行李物品进行彻底喷洒、擦洗、曝晒。公共区域每日清扫洒药。寨内禁止随意倾倒垃圾、污水,违者严惩。此为死令,因香港霍乱横行,寨子绝不容瘟疫蔓延!

这三条铁律,如同三根冰冷的钢钎,深深楔入每个家庭原本相对独立的运转轨道。强制,是它们最鲜明的底色。然而,在霍乱的死亡威胁、陈刘二人不容置疑的权威、以及前期巨大投入的现实压力下,大部分住户选择了沉默的遵从。

学堂里很快响起了参差不齐却充满生气的读书声。起初有父母嘀咕“半大孩子正是帮手的时候”,但当看到自家娃儿歪歪扭扭写出自己的名字,或是算清了一笔小账时,眼里的抗拒便化作了惊奇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。安养棚中,老人围坐晒太阳,孩童在干净的地席上玩耍,妇人们忙碌着烧水、煮粥、照料伤病,一种前所未有的、属于集体的“安心感”在悄然滋生。消毒药水那浓烈刺鼻的气味和生石灰的白色粉末,弥漫在寨子的每一个角落,虽令人不适,却也像一道无形的屏障,将外界的疫病恐慌稍稍隔开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长生从合成万物开始

老吴380927

穿越七零,我靠糙汉老公躺平人生

娇气包影子

重生六零,吴老太暴打渣夫逆子

路牵牵

看到弹幕后,白月光女配拉着大佬杀疯了

卢欣

西游:吾破池而出,掀翻灵山

吾乃安

精灵宝可梦:悠闲人生从背书开始

柠檬糖小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