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仨品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24章 移民风波,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,深仨品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1945年3月,台湾海峡的晨雾中,三艘悬挂红旗的运输船缓缓靠岸。甲板上挤满了背着包袱的北方移民,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这片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土地。而在基隆港的检疫站前,老张正蹲在台阶上啃着烤红薯,眼睛却紧盯着人群中一个不断擦汗的中年男人。
红薯与番薯
\"同志,俺是从山东逃难来的。\"中年男人把皱巴巴的路条递给登记员小王,\"家里遭了鬼子,听说台湾能分地......\"
小王头也不抬地记录着:\"籍贯?\"
\"山、山东菏泽......\"
\"菏泽哪个村?\"
男人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:\"就......就城东那个......\"
突然一只粗糙的大手按在他肩上。老张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,手里还拿着半个烤红薯:\"菏泽城东是片乱葬岗,哪来的村?\"说着把红薯递到男人面前,\"山东人管这叫啥?\"
\"红......红薯啊?\"
\"放屁!\"老张突然提高嗓门,\"菏泽人都叫'地瓜'!\"这一嗓子引得周围等待登记的移民都看了过来。
男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。就在老张要伸手抓他时,男人的布鞋突然\"咔嗒\"一响——一个微型发报机从鞋底掉了出来,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方言陷阱
台南的移民安置点,李大姐正在教新来的北方媳妇们晒鱼干。
“阿妹啊,‘酱油’咱这儿叫‘豆油’……”李大姐面带微笑,热情地向那位扎着麻花辫的年轻媳妇解释着。她一边说,一边熟练地示范着翻动鱼干的手法,动作轻柔而又准确。
年轻媳妇专注地看着李大姐的动作,不时地点头表示明白。她的眼睛里透露出对新知识的渴望,仿佛想要将这些与家乡不同的称呼都牢牢记住。
正当两人交流得热火朝天时,一个蹲在墙角啃甘蔗的瘸腿老汉突然插嘴道:“俺们东北管甘蔗叫‘甜秆儿’!”他的声音有些沙哑,但却带着浓厚的东北口音。
李大姐手中的鱼刀突然停在了半空,她的动作明显一滞。她记得清清楚楚,这个老汉刚才在登记表上写的可是“河北保定”啊!怎么这会儿又变成东北人了呢?
李大姐不动声色地继续切鱼,但心里却已经对这个老汉产生了怀疑。她悄悄地对旁边的小伙子使了个眼色,示意他留意一下这个老汉。
当晚,当民兵突击检查时,果然在老汉的草席底下翻出了一本《秃子敌后工作手册》。这本手册的扉页还粘着一张重庆到厦门的船票,显然这个老汉是从内地过来的。
更可笑的是,手册的最后一页还用红笔标注着:“注意:台湾人称‘我’为‘阮’,切记!”看到这里,众人都不禁哑然失笑。这个老汉显然是个不称职的特务,连这么基本的常识都没搞清楚,就敢来执行任务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