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6章 镜鉴兴亡,首辅悲歌
最初的少年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216章 镜鉴兴亡,首辅悲歌,时空食堂:开局喂饱朱元璋,最初的少年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明朝中后期,帝国面临着严峻的内外挑战。土地兼并严重,财政捉襟见肘,边防压力日增,朝政在文官集团的党同伐异中日渐糜烂……”
看到这里,朱元璋眉头紧锁:
他亲手打下的江山,他呕心沥血建立的制度,难道在后世子孙手中,竟会糜烂至此?
画面切换,出现了一位面容清癯、眼神锐利的中年官员画像。
“万历初年,一位锐意改革的政治家登上了历史舞台,他就是内阁首辅,张居正。”
刘伯温身体微微前倾,眼神中透出浓厚的兴趣。
对于这位“同行”,他显然抱有极大的关注。
纪录片的叙事节奏明快,画面时而是古画、时而是精心制作的动画,时而又是后世学者访谈。
“张居正以雷霆手段推行改革,其核心便是‘一条鞭法’与‘清丈田亩’。”
屏幕上出现了动画演示:原本繁杂混乱的田赋、徭役、杂税,被整合为一,统一按田亩折算征收白银。同时,大规模的土地清丈在全国展开,那些被勋贵、官僚、地主隐匿的“黑田”被一一查出。
“好!!”常遇春看得简单直接,忍不住拍了下大腿,“就该这么干!那些藏田的家伙,都该拉出来砍了!”
徐达则微微点头,沉声道:“此法若能彻底推行,于国库、于民生,皆是大有裨益。只是……阻力定然不小。”
朱元璋没有说话,但眼神复杂。他看出了这改革的魄力与必要性,甚至看到了自己当年整顿吏治、打击豪强的影子。
但他更清楚,要动这些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,需要何等的决心和手腕,又会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。
纪录片继续:“张居正的改革卓有成效,短短数年,明朝国库存粮可支十年,太仓库的白银堆积如山,史称‘万历中兴’。他整顿吏治,裁汰冗官,加强边防,任用戚继光等名将,使得大明一度呈现出复兴的气象。”
画面上,白花花的银子堆积如山,边关将士军容整肃,一派欣欣向荣。
“干得漂亮!”常遇春又是一声赞叹。
然而,旁白语气一转,带着几分惋惜:“但张居正的改革,也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。他为人刚愎自用,执法严苛,‘夺情’事件更是让他陷入巨大的争议……”
画面讲述了张居正父亲去世,按礼制应丁忧守孝,但他为推行改革,在万历皇帝的支持下“夺情”,没有离职,引起了朝野巨大的反对声浪。
“愚腐!”朱元璋冷哼一声,“国家大事当前,岂能拘泥于这等虚礼!”他对张居正的做法表示理解,甚至有些赞赏这种“实用主义”。
刘伯温却轻轻摇头,低声道: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民心、士心,不可不察啊。此举,怕是为日后埋下了祸根。”
纪录片继续,讲述张居正生活上的奢靡,出行仪仗的铺张,以及他与冯保(司礼监掌印太监)的关系,这些都成了政敌攻击他的把柄。
画面转向了年轻的万历皇帝。旁白道:“随着万历皇帝日渐长大,他对这位权势赫赫、管束严格的‘张先生’,也从最初的依赖,逐渐转为不满与忌惮。”
朱元璋的脸色沉了下来。他仿佛看到了权臣与帝王之间那永恒的矛盾。他自己就是靠着绝对的掌控力才坐稳江山的,对于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力量,都本能地警惕。
“张居正病逝后不久,压抑已久的反对力量开始反扑。在万历皇帝的默许甚至推动下,一场针对张居正的清算开始了。”
画面变得灰暗,音乐也透着悲凉。
“张居正被抄家,家属或饿死,或流放,其本人虽已入土,却险遭‘鞭尸’之辱。他生前推行的改革措施,也被一一废止……”
“混账!!”朱元璋猛地一拍石桌,霍然起身,胸膛剧烈起伏,眼中怒火熊熊燃烧。
他不是愤怒于张居正被清算本身——作为帝王,他深知政治的残酷——而是愤怒于那继任之君的愚蠢和忘恩负义!
将一个呕心沥血、功在社稷的臣子,落得如此下场,将大好局面付诸东流!
“陛下息怒。”徐达连忙起身劝道。
常遇春也是气得满脸通红:“真是个白眼狼!张先生尸骨未寒,他就这么干!俺老常要是当时在,非得……”他后面的话没说出来,但意思不言而喻。
刘伯温长叹一声,脸上满是痛惜与无奈:“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……自古皆然。只是,如此对待国之柱石,寒了天下臣子之心,国本动摇矣!”
他看向朱元璋,眼神复杂,似乎想到了什么,又欲言又止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