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朝贡体系
唐吉可汗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52章 朝贡体系,三国,从黄巾起义开始,唐吉可汗,海棠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并州,中都晋阳,朝政大殿中央。
一座崭新的宫殿,坐落在中都北方,穹顶辉煌金玉彩绘。
琉璃瓦瓦雕刻而成的浮窗,玉石堆砌的墙板,石阶尽头巨大是一个巨大的广场,随着玉石台阶缓缓下沉。
一根笔直的石柱,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纹,与宫殿上的凤凰遥遥相对,檀香木雕刻而成的飞檐上玄鸟展翅欲飞。
高大威严的太极宫内,上好的汉白玉铺造的地面,在朝阳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。
殿内云顶檀木作梁,水晶玉璧为灯,珍珠为帘幕范金为柱础。
一身黑色冕服的李信端坐上首,身穿国主冕服,英姿神武,庄严肃穆中更添一丝威严。
此刻李信意气风发,满面春风,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爽与畅快...
与常人不同,李信的脑袋很多时候,是跟着屁股走的。
如今荣登共主之位,他便不能在像以往那般,肆意妄为了,至少有些事必须要遵从礼制。
比如玄黑色调明纹冕服,腰间的九彩玉授,十二旈的冕冠...
九尺宽大的国主宝座,与十八层台阶,等等其中的东西太多了...
这些繁琐的礼仪与物甚,能传承数千年经久不衰,自有他们的道与理...
哪怕李信这名习惯从简的君主,对其烦不胜烦,却不得不承认其中的适用性。
高高在上的宝座,以及十八层台阶,让李信可以居高临下,看清大殿下方,每一名臣子的肢体动作和问答反应...
头上的十二旈冕冠为例,冠前的玉旈,不但能遮蔽臣子的视线...
让百官窥视不到李信的情绪变化,更能增添国主的神秘与威严...
这些传承上千年的东西,里面每一个道道,都是经过前人总结和应用数千年的出来的结论...
往往最不起眼的设计,其中牵扯的东西,都能让人眼花缭乱。
是以李信纵使对于这些东西,感觉有些繁琐,但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...
“开始吧!”李信稍微舒展了一下身姿,感觉座下这所谓的九鼎宝座有些硌人,这让他微不可察的叹了口气。
但为了至尊宝位,为了彰显正统的威严性,他只能妥协一二。
一旁的张既见状,立刻清了清嗓子,高声道:“国主令,宣各邦国使臣,入朝觐见!”
“国主令,宣各邦国使臣觐见!”
“国主令,宣各邦国使臣觐见!”
“国主令,宣各邦国使臣觐见...”
随着一声声高亮之音传荡,殿外早就侍候多时的一众使者,排着有序的队伍依次入殿。
队伍中人员五花八门,有金发碧眼的高大汉子,也有黑发蓝眼的老者,亦有全身棕黑的小矮人。
他中有些人是李信分封的诸侯国,也有些是来自诸夏周边的,一些王国部落,或族群势力。
如今诸夏帝国战略初步实现,各分封的诸侯国,不断向四周扩张,彰显霸主姿态。
而周边一些偏远地区,的小种势力,和少数族群,不得不派人前来朝贡...
也有一些特别偏僻的部落势力,希望得到诸夏共主的册封,以及大夏的承认。
现在的诸夏集团,经过李信的东征西讨,已然成了庞然大物。
东起辽东倭海,西至黑海克里岛、北至北海之极,南至中原徐州...
南北纵深八千里,东西横贯三万里,并且还在不断的,持续开拓扩展中。
这种情况下,周边的一些小种族群,要么不断向偏远地区迁徙,要么派遣使者前来朝贡,以表示臣服。
广场上三千多名肤色各异,数得上名字的,数不上名字的,哪怕穿着统一礼服,按照特定的规矩依次入殿,仍然显得有些杂乱。
当先一人,是面白无须,姿貌俊俏的张松:“大汉使者,携玉珏百件,美女千名,绸缎万匹,南海巨木三万根...”
“在此见过北方共主,祝大夏千秋万代,继世永昌!”
“嗯!”李信瞥了眼大汉使者,见其面色诚恳态度恭敬,心下满意:“汉邦有心了!”
“令,礼部按大汉献礼,折百倍开元通宝还之...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